环球热点!青岛区市考核,终于出现了大洗牌

来源:青记智库时间:2023-05-10 11:56:25

◎文 | F.Lin. 

◎编辑 | 小木

强者固然恒强,但弱者已然翻身。


(资料图)

2023年一季度的青岛十区市考核,终于掀起了一丝波澜。

5月7日,青岛公布2023年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及重点工作“摘星夺旗”考核结果。

不出意外,黄岛区、胶州市综合成绩居前2位,继续夺得“真抓实干、勇当排头”红旗,崂山继续位列第三。

最大的变化出现在垫底队伍。市北和李沧两区,由去年的倒数后两位分别跃升至第六和第七位,提升了3个位次,加上从去年年末第六位提升至第四位的即墨区,三区夺得“加压奋进、进位赶超”红旗。

此外,市北区还和市南区一起,因为在省旅发大会和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中的积极贡献受到表扬。

既然是你追我赶的“摘星夺旗”,有进步,自然就有退步。

市南区从去年四季度的第五,滑落到第八,下滑了三个位次。

城阳区从去年四季度的第七,滑落到第十,同样下滑了三个位次。

胜者不足喜,市北和李沧项目签约落地单项考核中的倒数,对下一步经济增长是一个不小的隐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市北区和李沧区的位次上升也是对青岛以“摘星夺旗”考核激发干事创业热情这种工作方式方法成效的一次大检验。

直白说就是,青岛干部并不是一开始就比别人落后,或者不愿意干事,不愿意担事,关键是通过什么样的工作方式抓住主要矛盾、什么样的奖惩机制抓住关键少数,以此带动全面工作的提升。

我们系统梳理了先进区市好的做法和落后区市存在的问题,希望可以为各区市下一步的发展提供更多参考视角。

1

去年一举拿下青岛10区市“摘星夺旗”考核前三名的黄岛区、胶州市和崂山区,在2023年一季度“摘星夺旗”考核结果中,延续了同样的站位。

三个区市同样的“强势”,但各有各的打法。

黄岛区的三项考核几乎是齐头并进,在经济运行、项目签约落地、城市更新建设三个考核维度中,分别位列第一、第二、第二。‍‍‍‍‍‍‍‍‍‍‍

黄岛区主要还是将发展聚焦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材料等几大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建设,围绕着几个突出的链主企业,通过平台公司投资代建等模式,不断延链补链强链。

这种发展思路的优势在于让黄岛区抓实体经济更聚焦,也更高效,同时黄岛区的平台公司也实现了从管土地到管资本的转型,企业竞争力也得到了提升。‍‍‍‍‍‍‍‍‍‍‍‍‍

从落地项目来看,呈现出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特点。

潍柴(青岛)智慧重工智造中心项目效果图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西海岸新区(黄岛区)新签约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3个、总投资711亿元,总投资1860亿元的61个实施类省市重点项目,开工在建率超过95%、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超过46%。

就在5月7日,青岛市新型显示产业园总投资80亿元的融安光电科技园和开投芯屏产业园两大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从经济数据来看,2023年一季度,西海岸新区(黄岛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05.96亿元,同比增长5.8%,占全市总量的31.6%,首位度进一步提升。

胶州的打法在于,充分借势放大上合示范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国家战略优势和海尔卡奥斯、益海嘉里等重大项目优势,将其扩展到胶州全域。

胶州市在一季度完成生产总值359.67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171.4%和70.0%,成为拉动规上工业增长的重要动力。

崂山的打法则是将张村河改造等城市更新建设和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布局紧密结合,低效用地腾出之后,一定会有相应的优质产业项目落进去。

也因此,崂山区在经济运行、项目签约落地两个板块均位于全市第三,城市更新建设超过黄岛区,跃至十区市首位。

从各项经济数据来看,崂山区都拿出了亮眼表演。

一季度,崂山区实现全区生产总值265.47亿元,同比增长6.0%,高于青岛市增速1.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达到19.9%,位列10区市第一,分领域看,制造业投资增长181.2%,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14.5%,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74.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94.6%。

2

市北和李沧的位次上升,原因差不多。

一是,去年GDP、投资、消费和外贸等基数比较低,今年有了增长空间。

二是,在全市主抓的城市更新建设上,作为全市主战场的两区终于拿出了有力行动。

我们看两区在分项考核中,均在综合经济运行和城市更新建设两项中提升幅度比较大,而在项目签约落地考核中双双位列倒数后两位。

先来看市北区的具体表现。

从主要经济数据来看,一季度,市北区实现生产总值270.89亿元,同比增长4.2%,列十区市第7;

货物进出口总额完成103.2亿元,增长40.7%,总量和增速综合列十区市第1;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1%,列十区市第2,对全市的贡献率为12.3%。

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0.6个百分点。6个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33.7%;16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0.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2%。

在城市更新建设方面,主战场、主阵地市北区在一季度“摘星夺旗”考核中摘得“7星”,在10个区市中排名第四。

同时,因在省旅发大会和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中的积极贡献,被点名表扬。

据统计,2023年市北区列入市攻坚平台项目211个,目前179个项目在建(其中新建项目150个,续建项目29个),3个项目已竣工。

今年1月11日,市北区实现了10年间启动的226个棚改征收项目的全面清零,并创造了“仅用6天实现河崖村民100%签约,仅用10天实现河西村民99%签约,仅用一个月拆除60%”的“市北速度”。

再来看李沧区。

一季度,李沧区各项重要经济指标一路上扬。

全区生产总值为150.78亿元,同比增长5.5%,高于全市0.7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7%,高于全市增速9.5个百分点。

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5.8%,高于全市增速1个百分点。

无论是GDP增速还是固投,李沧都位列十区市的第三名。

同时,作为青岛市推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主战场”,李沧区也攻克了不少硬骨头。

在全市率先打响重庆路快速路征迁“第一枪”、唐山路快速路项目征迁提前一个月实现清零、枣山路打通工程提前三个月开工建设等。

在2023年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集中开工仪式上,李沧区一季度开工项目达到96个,新开工项目较2022年同期增加185%。

3

市北和李沧位次上升背后,略显尴尬的一点是,两区在项目签约一项考核中再次垫底。

与之相对的是,两区城市更新考核分别位列第四和第六。

这里面可能藏着比较大的隐忧。

城市更新、低效片区开发跟产业导入之间是否存在脱节现象。

也就是,大拆大建之后,是否真正引入了大项目好项目。

这方面,市南一季度的表现是一面镜子。

去年在城市更新建设中如火如荼的市南,一季度似乎遇到了瓶颈,虽然城市更新建设考核中依然位居第三,但项目签约落地仅排在第七位,经济运行排在第八位,也使得市南在整体“摘星夺旗”考核中,意外滑落到了第八位。

要知道,2022年“摘星夺旗”考核中,市南区从一季度的第七,在第二季度上升到第五,并一直保持到第四季度。

而市南低迷的原因在于重要经济指标的“拉胯”。

一季度,市南区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70.07亿元,同比增长4.0%,比全市增速低了0.8个百分点。

同时,作为市南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以消费所代表的服务业,表现并不突出。

一季度,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5亿元,同比增长0.9%。相对之下,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4.9亿元,同比增长4.2%,而在年初,市南还曾立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以上”的全年目标。

4月25日,市南区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大力促进消费复苏,落实好省市一系列促消费政策举措,强化旅游产品供给,持续改善消费条件,释放消费潜能,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当然,市南区在城市更新建设考核维度中,仅次于崂山区和黄岛区,位列全市第三。

在此次“摘星夺旗”考核中,市南区也因在省旅发大会和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中的积极贡献被点名表扬。

今年,市南区将坚持城市更新和产业提质并举,突出抓好22个城市更新单元的5个省级重点项目,61个市级城市更新攻坚项目,100个区级破题项目。

不过,市南区也要注意城市更新建设和实体经济、招商引资“分裂发展”的隐患。

5月6日,青岛主要领导到市南区调研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工作时强调,要把城市更新和产业振兴结合起来,推进商务楼宇更新改造,开展高质量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要加大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力度,有效盘活闲置资源。

还是那句话,城市更新建设不能寄希望于政府大包大揽投资,更不能寄希望于简单政府搬迁,而是要真正引入企业,导入项目,把有活力的年轻人留在老城区居住、工作、生活。

4

和市南、市北、李沧项目签约的倒数相比,城阳的情况正好相反,虽然总成绩排名垫底,但其项目签约落地排在第六,城市更新位列第五。

在青岛2023年重点项目名单中,城阳区共有56个项目入选。

其中不乏,动投创新园(一期)项目、均和集团北方智造总部基地项目等备受瞩目的市级重大项目。

据城阳区2023年重点项目名单显示,2023年全区将投资建设43个政府财力投资建设项目、170个基建项目和92个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超3000亿元。

不仅如此,针对产业布局单一的问题,城阳区提出“围绕集成电路、储能等6条重点产业链和8个专业园区,大力招引高技术、高投入、高附加值‘三高’项目,力争未来5年,在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工业增加值上实现双翻番,工业增加值率从20%提升到30%。”

城阳区之所以表现不佳,很大程度上是考核占比60%的“经济运行”一项实在过于拉垮。

一季度,城阳区生产总值实现308.31亿元,同比增长1.3%,比全市GDP增速低了3.5个百分点,排名倒数第一。

城阳经济的问题可以归为两个原因。

一是高铁的周期性影响导致的工业增加值依然吃紧。

对此,城阳区也给出了官方回应:受轨道交通产业周期低谷影响,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6%,降幅较上月收窄0.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32个行业中15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增长面为46.9%。

二是投资下滑严重。

一季度,城阳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2.8%,也是截至目前,全市唯一固投负增长的区市。

而且,拖累城阳区投资负增长的并不是二产,二是一产和三产。‍‍‍‍‍‍‍‍‍‍‍‍‍‍‍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63.2%,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7.6%(而且工业投资增长18.3%),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26.4%。

一产主要是农业投资,可能会有季节性影响,由于基数小,暂且不去分析。‍‍‍‍‍‍

但三产-26.4%的增速,显然并不寻常。‍‍‍‍

一般来说,第三产业投资划包括基建、房地产业、一般服务业三大类。

基建一般由国有投资,房地产业和一般服务业一般由民间投资。

而实际上,城阳区一季度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8%,虽然也是下滑,但下滑幅度还远远高于第三产业投资整体。

所以说,影响城阳区三产投资如此大负增长的,要么是基建投资,要么是一般服务业。

而在一般服务业的细分子行业中,包括教育、卫生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组织等投资,国有投资也占大头。

所以合理的怀疑是,城阳的财政负担压力很可能造成国有投资的放缓,进而影响到了整体投资。

积极的消息是,城阳财政正在好转。今年1-4月,城阳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5.6亿元,增长2.6%,这个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了30个百分点。

5

即墨区的位次提升在意料之中。

即墨在一季度实现2个位次的上升,主要得益于经济运行的恢复,以及签约落地项目的红利。

一季度,即墨实现生产总值354.15亿元,增长5.3%,高于全市增速0.5个百分点。其中,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高于去年四季度7.8个百分点,实现由负转正;固定投资增长9%,高出全市2.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6%,在十区市中位列第二。‍

此前,青记曾在《瘸腿的青岛走不快》一文中提到,依托自身的工业基础和布局,即墨有望在2023年走出“低谷”。

据即墨区政务网发布的《2023年重点工作事项工作进展情况表(一季度)》显示,2023年省市区180个重点建设项目,一季度开工150个,开工率83.3%,其中,省市重点建设项目59个,一季度开工51个,开工率86.4%。

奇瑞超级工厂总装车间

比如,汽车产业领域,城鑫零部件产业园一期部分投产,二期主体完成50%。同时,即墨区相关负责人分别赴一汽-大众,一汽解放汽车、海马汽车、奇瑞集团等企业,对接招商,完善汽车产业链布局。

再比如,新材料产业领域,云路绿色能源装配式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一期已投产,中航发磁性材料产业园二期生产线已投产使用。

原文标题 : 青岛区市考核,终于出现了大洗牌

关键词:

图文推荐

热门文字

标签

精彩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