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为贯彻落实工信部等部委《“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以及《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发布《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
该《方案》计划到2025年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先进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示范场景、1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5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全市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方案》从聚焦发展机器人“1+4”产品体系、着力提升机器人关键支撑能力、全面实施“机器人+”应用示范、深入完善机器人产业发展生态、优化机器人产业空间布局以及保障措施等五个方面,针对机器人产业的上游核心零部件供应、机器人应用场景推广、机器人产品矩阵、前沿科技人才储备等问题提供了行动指南。
(资料图)
机器人自主核心技术是根基,国产替换成为刚需
由于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起步比国外晚,配套设施和零件供应都长期依赖海外进口,但近些年来受到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多方面影响,海外供应出现了大幅的价格波动以及供应短缺等问题,严重延误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为了减低外部因素对国内发展的阻碍,陆陆续续出现了中国品牌的零部件厂家,由此国产零部件的趋势逐渐形成。
《方案》中提出,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等产业基础能力,建立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和整机应用一体化贯通机制,以需求带动机器人产业稳链、补链和强链。这对机器人上游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是个巨大的政策鼓励,减速器、伺服系统、芯片、传感器、控制器和末端执行器等零部件的国产替换将迎来巨大机遇和市场。
只有夯实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基础,打破国外零部件垄断,掌握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自主能力,不受到国外“卡脖子”影响,才能保住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根基,保证机器人产业稳定发展。
多场景应用打造机器人体系,人形机器人迎来机遇
《方案》中聚焦发展机器人“1+4”产品体系,发挥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优势,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整机,加快发展医疗健康、协作、特种/公共服务、物流四类优势产品,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体系。
据有关数据统计,医疗领域机器人自2017年以来,行业增速保持在30%以上,市场规模已经从2017年的不足3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79.6亿元;协作机器人2021年销量为18623台,同比增长87.62%;市场规模达到20.39亿元,同比增长76.84%,增长显著;特种机器人2020年在中国销售额达66.5亿元,预计到2023年销售额将达到185.2亿元;公共服务机器人近三年来相关企业数量增长296%,已经超过10万家,市场规模有望在2023年达到751.8亿元;而物流机器人2021年在我国市场规模已经达126亿元,同比增长63.6%,销量达7.2万台,同比增长75.61%。
“1+4”正是构建人形机器人与医疗健康、特种、协作、仓储物流机器人的产品体系,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打开空间,加强人形机器人和其他场景服务机器人的合作研发,将人形机器人应用在成熟的场景中,突破现如今医疗、协作、物流等场景的使用瓶颈,从而助力人形机器人生态建设与平台搭建,最终推动其商业化应用加速到来。
有了成熟的产品才会有更多的应用场景,全面实行“机器人+”便是《方案》中产品体系的重要应用,面向医疗健康、智慧养老、安全应急等需求。目前国内机器人的发展面临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便是场景应用缺乏,导致好的机器人产品实现商业化难度较大,未来建设成的“机器人+”应用体验中心将会打造机器人应用“样板间”,使机器人可以在更多场景下被接受,从而扩大机器人的普及率和消费。
校企合作创造更多就业,AI机器人等专业成为热门
在机器人的研发、迭代等环节,少不了高水平人才的参与,他们是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计划》中提到实施人才提升计划,引进和培养一批世界级机器人顶尖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团队,并且支持高校机器人加强学科建设并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符合机器人产业发展要求、高素质复合型的高水平科技人才。
《计划》中还将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机器人企业合作,定期选拔人才到国际机器人产业领先国家和国内其他省市开展培训学习,致力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未来企业将会提供大量的“机器人+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岗位,与之相关的学科也将变成热门学科。
同时,利用人才与区位优势的结合是关键,《计划》中提倡发挥中关村科学城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支持昌平区以承接中关村机器人创新成果转化为导向。这些地区拥有很多知名学府和互联网巨头,在这里引入机器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更容易寻求产研合作的机会,打造机器人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生态。
专项政策帮扶,央地协同可更快成果孵化
《计划》鼓励国内外龙头企业在京设立机器人功能总部、研发机构、培训机构等,在北京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并且利用高精尖产业及相关专项资金,研究通过销售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帮助机器人产业中心建立。
央企央院深度参与全市机器人场景标杆建设,将会引导一批创新成果在京转移转化,对机器人初创企业有很大的帮扶作用,加上政府出台补贴及拥有优先购买权的催化下,有利于产品形成竞争局势,推动其他企业更新迭代,从而加速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