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车机火了。并且,这种火并非停留在概念上,而是真正走进现实。
何为车机?
简单理解,就是汽车上的一块屏。在这块屏里,人们可以像操作手机一样去实现各种功能:接打电话、导航、操控汽车某些功能、语音交互等;当然,厂商更希望它能像手机一样,成为万物互联的中心,比如与家中某个智能设备连接,成为新的超级终端。
(相关资料图)
车机被寄予如此厚望,引来各大手机厂商、汽车厂商集中火力。
倍受追捧的车机交互,到底能产生哪些想象空间?真的能如愿带来人与汽车交互的重大变革吗?
01
“车机”进化史,要告别单调
车机的专业术语为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n-VehicleInfotainment,简称IVI)。这个词,对于车主而言很陌生,但在使用体验上却很熟悉。
行业普遍认为,第一代车机诞生于上世纪80-90年代,那时候的车机支持卡带和收音功能。但严格意义上讲,IVI的前身是汽车音响,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出现了。只不过当时的汽车音响是放在汽车后备箱里,而非后来的车与外界沟通的平台。
如果说第一代车机解决的是大家对“听”的基本要求,那么,第二代车机则是把听觉抬高。这时的车机加入了DVD播放、MP3及车载导航。主要解决的是“路盲”问题,外部环境来看,GPS民用化促进着车载导航真正应用起来。
不过,这里的“车机”屏幕虽然变大,也可以触屏操控,但屏幕两侧的按键也是标配。可以看到,上述二代车机的娱乐性并不高,且局限性很大。看起来有点呆板无趣,因此也收获“傻瓜车机”的称号。
(第二代车机主要用两侧按钮来操控)
随着技术的发展,第三代车机开始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迈进。除上述功能外,因采用了安卓操作系统,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传感器,具备全景可视系统、汽车驾驶辅助系统。此时的人机交互变得丰富起来。
这样的发展历程,使得车主在被塞入汽车这个几立方米的空间后,不再枯燥地“绑”在座椅上,而是开始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丰富自己的车内生活。
而这,也是车机得以发展起来的源动力。如今,在车内,车主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如在线影视、网络电视、在线电台、实时路况、路书、语音控制、预约保养、远程诊断等等。
但显然,这些还不够。车机经历了几十年的硬件升级,依然未带来行业革命性的突破。
屏幕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多,甚至有的厂商直接在驾驶室来了一个比平板电脑还要大的显示屏,更有厂商开始卷“全面屏”,但娱乐和导航依然是车机核心。
02
厂商蜂拥而至,要开拓新赛道
汽车是现代家庭必备的交通工具,更是人们颇为看重的“第三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可以做哪些体验感提升,以占领更多消费者的心智,是不少汽车厂商都在思考且重点发力的方向。
随着人们汽车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消费者意识到,汽车已不再单纯是代步工具,而是功能更加丰富的移动智能终端。
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曾经给汽车有过这样一个比喻:智能汽车的本质是“四个轮子上的一部超级手机”。
事实上,当汽车行业接入互联网后,中国本土车企凭借本土的网联体系优势,已大步向前。
在车联网领域中,吉利一直走在行业前沿。早在2016年,由吉利集团战略投资、独立运营的科技生态企业亿咖通正式成立。2018年,首代GKUI系统在海南三亚发布,亿咖通宣布GKUI系统由“一朵云、一个桌面、一个账号、应用生态”四大部分组成。
仅仅一年时间,亿咖通已经在吉利22个产品上应用其GKUI智能网联系统。而通过2022年收购魅族的战略布局,吉利已经凭借星纪魅族研发的Flyme Auto车机系统,成为车机交互领域的定义者和引领者。
(星纪魅族Flyme Auto车机系统)
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扛把子”,比亚迪在2022年可谓横扫国内车企,创下了185.74万辆的新纪录,成为国内自主一哥。
作为格外重视技术的企业,比亚迪一直钻研技术,过去几年亮出不少爆款。同时,在智能化方向开启了比较密集的动作。
作为整车厂,比亚迪在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方面的两款自研产品——DiLink智能网联系统和DiPilot驾驶辅助系统。比亚迪的DiLink智能网联系统在2018年首推,包含Di平台、Di云、Di生态和Di开放四个部分,目前已经迭代到了4.0版本。
新能源车企所拥有的互联网背景,使其天然具备车机互联的优势。如最具代表性的理想汽车,其SS MAX+五屏三维空间交互系统,从理想ONE上面最初搭载的三联屏+一控制屏网联交互系统上进化而来的。
在理想ONE之上,主驾驶前方有一块液晶仪表盘,右边依次连接着中控大屏和副驾驶娱乐屏,在中控屏下方还有一块专门用来控制空调等部件的屏幕。如此大、如此多的屏幕,可以让车主产生置身影院的感觉。
同样升维车机交互的还有岚图FREE和智己L7,这两款主打操控的智能电动车,都用上了一整套网联系统。并且都采用了三屏及以上的车机交互硬件。只不过,其在多屏互动的基础上,还实现了升降功能。
当然,汽车的车机交互,远不止于人与车,手机作为过去十多年来稳居互联网入口的超级终端,其与汽车的交互,也正在成为各大手机厂商发力的重点。
这一点从手机厂商跨界造车、以及汽车厂商跨界造手机的举动来看,就更加清晰了,但同时两者的角力也开始了。
从汽车企业的角度看,他们当然不甘心只做载体;但众多的手机企业手握“超级入口”,自然不愿意把巨大流量白白让人,但由于缺乏造车经验,即使all in也并不能在短期内讨到多少好处。也因此,手机厂商和汽车厂商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
蔚来的李斌对于跨界造手机,曾表达过这样的想法:“我们考虑做手机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想给蔚来车主一款车机互联体验最好的手机,而不是从商业成功的角度去思考。蔚来是从车的角度看手机,而不是从手机的角度去看车。”
简而言之,一切为了用户,因为投票权一直在用户手里。
03
看好未来,向市场要规模
可以看到,汽车与手机各自的赛道已非常拥挤,且情形都不太好。2022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创新低,中国汽车市场第一季度的销量没有突破500万辆。从2021年到2023年第一季度,以乘用车数据看,已经连续三年下降。
在此背景下,手机+汽车的车机交互,会有多少市场?
MarketandMarket市场报告预测,车机界面上越来越多的创新,将推动数字化智能座舱市场飞速增长。到2025年该市场的规模将达到359亿美元,2018年到2023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3.59%。
当智能汽车日益成为人们的“第三生活空间”,结合未来交通出行场景,座舱内体验将会变得更加多元和生活化。而基于人的状态、车的位置和当前内外部环境,智能座舱将会为驾乘人员提供更多的服务。
毫无疑问,智能化、多元化的车机交互,正在取代传统枯燥的体验。未来,在智能座舱中,或许人人都不再玩手机,而是与汽车进行更友好、更丰富的交互。
图片来源于公开网络,侵删。
原文标题 : 车机交互,传说中的既要又要还要
关键词: